top of page

谷區國語浸信會的源起

異象傳遞

1976年前後,洛杉磯國語浸信會的創會牧師張容江博士,開始和一些家住San Fernando Valley 附近的弟兄姊妹交通他「五子登科」的異象。從他牧養的教會再出去開拓五間教會,這是他從  神領受的感動。當時第一間分會已在西區成立,第二間分會設在培城,而北邊的谷區,正是他看中的第三個據點。接著便在一個主日崇拜聚會之後,正式集合回應  神呼召,願往谷區參與植堂事工的弟兄姊妹,簽名以明心志。

同工興起

很快地,邁開了第一步。家住谷區的楊石青執事常領著眾人,迫切地為谷區福音事工同心禱告。不久,有位名叫大衛的王弟兄,在 Ventura 和 Hayvenhurst 交界處正經營一家漢堡快餐店,他聽見  神的工作要在谷區說國語的華人中拓展。立刻有感動,願意在漢堡店打烊後,提供他的店堂作聚會場所。於是一些簽過名的弟兄姊妹,在週間開始了定期聚會。每次聚會,牧師或是師母,以及幾位年長的姊妹,總是遠道趕來幫助。使谷區的弟兄姊妹深受激勵,同時聚會開始不久,便有新人加入,一時士氣高昂,  神的恩典十分明顯。漸漸地,產生了數位核心同工。其中蒙  神保守,始終持守崗位,直到教會成形的。有楊石青執事、沈覲泰弟兄、洪余華姊妹、姚榮輝弟兄、孫葆柯弟兄、岳延年弟兄、蕭堉雄弟兄等七位。而當時岳弟兄是唯一的新同工,卻是  神適時安排加入,為要將聚會帶到一個新的地點。  神的預備總是恰恰好!

家庭參與

1976年3月,岳延年弟兄應日本來訪的基督徒朋友邀請,走進了洛杉磯國語浸信會。當時他還只是慕道,聽著聽著,心意逐漸轉向  神。一個主日的會後聚餐時間,王以斯帖老姊妹給他送上一杯水,這愛心的行動,感動了他打開心門接受耶穌。岳弟兄決志信主之後,也開始參加了谷區週間的聚會。1976年9月,漢堡店的聚會場所顯出難處。因為入夏以後,天氣炎熱,店堂內人一多,更覺燠熱難當。這時候,剛信主的岳弟兄,羨慕聖工,自願開放住宅。建議將聚會地點挪到他家,這樣也可帶動家庭參與事奉。從此,大約有兩年半的時間,每月兩次大家聚集岳弟兄家,在鍾世豪牧師帶領下,讀經、禱告、也學習服事。聚會進入家庭之後,同工們的家屬也來參與。

Anchor 1

分堂成立

岳弟兄家的聚會持續至1978年底,人數已穩定成長到廿多人,洛杉磯國語浸信會的谷區植堂計劃便進入緊鑼密鼓階段。經會員大會決議,聘請張雄泰牧師為助理牧師,長駐谷區分堂負責牧養。1979年3月18日,谷區分堂正式成立。堂址設在17424 Sherman Way, Van Nuys。是一棟兩層的樓房,樓下大堂聚會,可容百來人,另有餐廳、廚房。樓上有數間主日學教室。此會堂屬美南浸聯會所有,他們因樂見  神的教會被建立。無條件借給谷區分堂使用。但因另有一教會但因另有一教會借用在先,已佔去了主日上午的時間。所以分堂成立初期,主日崇拜是下午三點開始。會後有茶點時間,大家可以彼此認識交通。這樣過了半年,上午聚集的友會蒙  神恩賜專屬會堂,因此搬走。於是主日崇拜從同年10月7日起改為上午。

喜事連連

神使用谷區分堂收割的第一批果子,在1979年9月9日借母會浸池舉行浸禮。同年12月16日,又有五人受浸歸主。這些新加入教會的弟兄姊妹中,包括了胡建策弟兄、孫世倩姊妹和劉懿姊妹。主內弟兄姊妹結為連理,也是令人開心的事。劉添水和陳麗娜,是第一對在谷區分堂舉行婚禮的伉儷。1980年春,第二對漆正明和劉懿也擇期成婚,他們賀客多,需另覓婚禮場地,就因此機緣,得知位於14800 Sherman Way 的 Van Nuys 第一浸信會有副堂空著,願意出借給教會使用。這時候,谷區分堂正接到美南浸聯會收回借用會堂的通知,因為他們將會堂賣給另一教會了。雖事前曾讓我們有優先購買權,但谷區分堂酌量無力承擔,已放棄。豈不知  神早有安排,要我們再等十年,才把更好的會堂賜下。三對楊耀和田山的結合,至今仍叫弟兄姊妹津津樂至今仍叫弟兄姊妹津津樂道,他們是真正第一對在谷區教會碰面認識,在服事中相知相愛,蒙神配合成為夫妻。

風雨助長

平靜順利,使教會在穩定中成長,然而成長過程裏的掙扎也難避免。1980年6月1日谷區分堂遷入Van Nuys 第一浸信會副堂。一切所需用的設備,地主教會全都供應,我們的孩童也可送去,有專人照顧,每個月只奉獻十元們。從所處的環境來說,  神償賜的比以前更加豐厚。這時候,谷區分堂已邁入第二週年,同工會正式組織起來,首任主席是孫葆柯弟兄。諸般事情似乎都在  神恩典中順利進行。不料,撒旦趁著人的軟弱,襲擊教會,銳勢力不可當,教會被分裂。留下來的弟兄姊妹傷心痛悔,求  神赦免,緊緊倚靠 主,仰望  神的幫助。如今回顧這段歷史,大家也都承認,當時教會年青,處事不夠成熟。實在成長所付的代價不小!幸好  神的恩典浩大!

邁向復興

雨後現彩虹,  神與兒女們立的約永不改變,祂必堅固祂手所栽的枝子。撒旦的詭計沒得逞,分裂後的兩個教會都在  神保守中穩住了。谷區分堂的聚會人數雖暫時減少一半,經過一段時間,有些散開的會友又重新回來。1981年前後  神差祂忠心僕人唐佑之牧師和廖加恩牧師,蒞臨培訓同工,尤其是廖牧師,1981到1982 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每月兩次來幫助我們。不但在講台上供應  神的話語,也教導同工如何按照  神的原則治理教會。這期間,在廖牧師的指導下,由孫葆柯弟兄主筆,擬定了教會憲章及公約。至此,谷區國語浸信會已奠定基礎。

谷區國語浸信會的初期

A015.jpg

第一次搬遷

1980年6月1日谷區分堂遷入Van Nuys 第一浸信會舉行首次主日崇拜。搬遷的原因是原地主教會將教堂售出。在年初教會已被通知有優先承購權。但當時教會考慮再三,認為並無能力承購,因此在鍾牧師和張老師母的奔走交涉下,Van Nuys 第一浸信會願意將副堂借給我們,不但水電、冷氣、廚房全套供應,也為我們代辦兒童主日學,還有牧師辦公室。每月只收象徵性的清潔費五十元。感謝主的恩賜和第一浸信會的愛心。此後十年,教會在此由分堂以至正式立案成立。成長、茁壯,在第一浸信會的日子令人懷念。教會詩班的第一套非常漂亮的紫色詩袍也是在這個時候向原地主教會價購的。

最艱苦的日子

1981年7月張牧師離開後,有一整年教會沒有駐會牧師,是一段艱苦的日子。

這段時間的第一次聚會,人數驟減,只有廿三人,是教會發展的最低潮。那天的主日崇拜聚會是由周許絳梅姊妹司琴,台灣歌星李恕權的媽媽李朱菲比姊妹領詩。蒙聖靈帶領,不但人數漸漸回復,更是超過以往。這事見證了主的信實:祂的眼目從不離開祂自己的羊群,祂也賜力量給忠心事奉祂的人。

在那段時期,擔任美南浸信會加州華人教會宣教士的陳榕添牧師常來幫助。9月1日開始,廖加恩牧師每月固定帶領兩次的主日崇拜,並擔任同工會的指導,帶領教會走向復興。那時的同工會主席是呂明明弟兄以後繼任的有蕭堉雄和楊耀庭弟兄。

教會的許多傳統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如主餐固定在每月第一個主日、週三禱告會、門徒訓練、培靈會及母親節配帶康乃馨、感恩節愛宴聚餐等等。團契聚會那時也已開始,只是還未分組,稱為「愛泉團契」。

潘嘉璐牧師在本會

1981年12月5日,經同工一致決議並經會員大會通過,聘請潘嘉璐牧師為谷區分堂牧師聘請潘嘉璐牧師為谷區分堂牧師,並將決議案送母會作最後核定。母會在次年的2月28日會員大會通過議案,正式函請潘牧師於5月1日到任。

潘牧師到任,教會氣象一新,奠定了得勝的基礎。潘牧師對本會最大的貢獻是確立了禱告的服事以及對CSUN 附近福音工作的負擔。感謝主,潘牧師的心志如今成就在我們身上。

原來洪媽媽、葛媽媽以及呂陳先瑞姊妹在葛媽媽家有個禱告聚會,由於潘牧師的熱心推動,於是在1982年8月6日挪到教會舉行,命名「晨更禱告會」,邀請弟兄姊妹們一同參加,一直到現在成為教會的固定聚會之一,其間不曾更改。

潘牧師在1983年5月底因病辭職,其後教會又經歷一段沒有駐會牧師的日子。除廖牧師仍每月來指導外,王文堂牧師和孫大程牧師在那段時期也對我們幫助很大。那時王牧師尚未獻身,孫牧師仍在就讀神學院,名為孫一程。 神藉著我們沒有傳道人的日子在我們中間興起傳道人, 神的作為真是奇妙。

以後潘牧師仍數度來訪並傳講信息,在1987年3月6日蒙主恩召,安息主懷。

谷區國語浸信會的成立

A007a.jpg

第二次沒有牧師駐會的日子

雖然潘嘉璐牧師在1983年5月29日迫不得已,因病辭職,但潘牧師已為我們建立教會的基礎。以致於在往後一年沒有駐會牧師的的日子中,弟兄姊妹們仍能堅守崗位。潘牧師在離開前,做了交代,完成小組訓練,也留下小冊子供弟兄姊妹們參考,所以週間的各種聚會以及週六的晨更禱告會在潘牧師離開後仍是正常進行,未曾停止過。

王文堂牧師在潘牧師離開前已有意獻身,只是尚未決志,仍是弟兄。一年後,王弟兄於1984年4月決志攻讀神學,終身事主,為本堂獻身之第一人。孫大程牧師當時就讀神學院,也在另一教會服事,名為孫一程弟兄,與潘牧師有聯繫。母會鍾世豪牧師更是無時不惦記我們,於是在潘牧師離開後即親自出面敦請廖加恩牧師再度出馬,每月來谷區分堂指導,並請孫弟兄與王弟兄協助,這一年間教會的供應竟是未曾缺乏。1983年11月5日,在鍾牧師和張老師母的指導帶領下,成立了聘牧委員會,當時的聘牧委員除鍾牧師和張老師母外,尚有姚榮輝弟兄、呂明明弟兄和楊執事。聘牧委員會在次年,即1984年3月25日議決,聘請許中生牧師來牧養谷區分堂。

許中生牧師與本會

許牧師於1981年自耶魯神學院畢業後即在中加州的「斐市 ( Fresno ) 華人浸信會福音堂」牧會。在1983年經培城國語浸信會張繼中牧師邀請,帶領青少年退修會,因而有機會與母會、谷區分堂以及南加州教會互相認識。之後,許牧師有機會帶領數堂的培靈會及順道參加教會的Castaic Lake郊遊活動,台上和台下的許牧師都令人印象深刻,為聘牧委員會及弟兄姊們心中的牧師第一人選。

沒有牧師的日子我們很清楚。因為許牧師是斐市華人浸信會的現任駐會牧師,若斐市教會答應「放走」許牧師,以後斐市教會就沒有牧師了!沒有牧師的斐市教會要怎麼過呢?從斐市教會將許牧師「挖角」來我們教會,恐怕也不會合 神的心意!於是弟兄姊妹們更是迫切禱告,尋求 神的旨意,求神差派祂的僕人來我們教會。在中加州,斐市教會的弟兄姊妹們聽到牧師可能有「異動」的消息之後,也與牧師一起不斷的禱告,尋求 神的旨意。「若 神的旨意是要你去南加州,請你不要考慮斐市的狀況, 神會給我們預備。」斐市教會的弟兄姊妹們在長時間的禱告後,憑著信心對許牧師說:「請不要有後顧之憂,以 神的國度為重!」不久,有一位在上海牧會三十多年的老牧師來到斐市教會,老牧師人如其名:「江邊樹」。江老牧師在「文革」時期受到不少逼迫,也曾被關好多年,但身體仍然健壯,「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3)我們的 神依然重用他。

我們並沒有向斐市教會「挖角」,斐市教會也沒有「放走」許牧師,一切都是 神的旨意。我們終於明白「日期滿足的時候」的意義,也更從中學習到「順服」的功課,更不忘「時時禱告,凡事謝恩」。許牧師終於應聘,於1984年6月3日到任,開啟了教會成長的另一個里程碑。

谷區國語浸信會的成立

母會原就有意在分堂成長到一個階段後協助成立教會。所以許牧師到任之初,一方面在母會的鼓勵下,另一方面由於看到 神的作為,於是許牧師與眾同工們積極的籌備。日期滿足的時候到了!經過五年的「發芽期」後,「谷區國語浸信會」終於在1984年12月2日正式立案成立,立志在谷區高舉基督,傳福音,榮耀 神的名。

多福之地

我們的教堂座落在「多福之地」上!所謂「多福」不只是街名「Nordhoff」是「多福」的諧音,這真是 神所應許的「多福之地」教會建堂的心願始於1979年8月19日,當時有人奉獻十元,憑著信心開始一點一滴的積蓄建堂基金。在潘牧師到任前一個月建堂委員會成立,第一任的建堂委員是姚榮輝、呂明明及楊耀庭弟兄三人。開始時建堂委員會擬出許多計劃,收購的「對象」包括現成的小教堂、改裝的庫房(Warehouse)、關閉小學的禮堂……等等,購地自建因實際的變數太多,費用難以估計,其實是最後的選擇,換句話說原來是不在考慮之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建堂委員這些考量主要是因為手上存款太少。雖說有十足的信心,不然怎麼會有建堂基金和建堂委員會?求主憐憫,這信心其實只有一粒芥菜種般大!從後來成就的事來看,更是見證了我們常說的:「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 神所賜的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前面提到教會在1980年第一次搬遷由於原地主教會將教堂出售。我們教會原有優先承購權,就是因為「阮囊羞澀」,買不出手,所以只好搬家。現在想來,不論這些事的成就與否,其實都有 神的美意在其中,原來許多 神的美意是有時間性的。前面提到「日期滿足的時候」到了,事情就必成就,否則只有「順服」與「等待」,在「順服」與「等待」的過程中所學的就是禱告和信心的功課。

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建堂委員們在這幾年中也看了很多待售的地產,只因這些都不是 神要賜給我們的,當然沒有一筆成交。一直到1986年下半年,在偶然的機會中,姚榮輝弟兄和許牧師看到「Nordhoff」和「Zalzah」交口處,就是現在教會座落的這塊地。看了以後,因為價碼和地段都好(平均每呎的售價僅5.30元,約為鄰居的四分之一,較以往所看的任何地產都便宜得多)。所以姚弟兄提到建堂委員會和全教會討論。雖說便宜,但因地大,總價也達到四十一萬五千元之譜,而我們的建堂基金儲蓄從當初的十元成長了七千倍,達到了七萬元,為數不少,但比起地價尚差一大截。更有甚者,一友會已向原地主提出買單(Offer),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競爭現象,教會暫時沒有提出購買計劃。到了原地主與友會的交易不成之後,教會也已召開臨時會員大會,通過購地案。姚弟兄在岳延年弟兄的鼓勵下,向地主提出買單,那時在公證公司(Escrow)裡另有三個買主在排隊。換言之,等前面幾個買主都談不攏後,地主才有可能與我們談判。我們又沒有充裕的存款單做後盾,所以成交機會其實非常小。

神的作為是奇妙的,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在祂都能。1986年12月31日我們買地成交的契約正式進入公證公司,不可思議的事是原地主借我們廿七萬元促成這筆交易,我們只要付約四分之一的價碼就可擁有這塊地。買地頭款與建堂基金的差額很快的在約兩個月內就補足了。

Image101.jpg

第三次搬遷

1989年10月15日,支援我們十年的地主教會需要更大的場地,將原有的教會房舍讓售給另一教會。我們接到新業主教會的通知,必須在次年1月1日前搬遷,這是我們教會第三次、也是進入新堂前最後一次的搬遷。感謝 神的安排,也要感謝地主教會在這十年間對我們的照顧與支持,使我們在經濟上沒有房舍租借的負擔,得以渡過「成長期」以前的歲月,並有恰恰足夠的存款購進「多福之地」。1990年1月7日,教會開始在離原聚會教堂不遠的 Valerio Street School 小學禮堂舉行主日崇拜。在此同時,建堂的事工也積極的在同時進行。

「金燈台」的建造

construction phases.gif

建堂之路 — 公聽會

成功的收購了「多福之地」後, 神在谷區的作為和心意彰顯了出來。蒙主保守,加添信心,雖然還欠原地主廿七萬元,但大家都望見了「金燈台」在谷區發光!眾弟兄姊妹們因此大受鼓舞,士氣高昂,是一次屬靈的復興。雖然鉅大的建堂費用沒有著落,市政府建堂許可的冗長程序還沒開始,……前面的道路還有什麼阻撓也沒人知道,但這時大家的信心之大,也決非購地前可比擬。大家每日同心禱告、交托,求主帶領。

1987年在禱告、等待及籌備新堂建造中渡過。1988年年初完成初步的建築規劃,開始向洛杉磯市政府提出建堂許可的申請案。依照法律規定,新造的建築物除設計須符合各種法規的規範外,大型建築還必須在市府職員完成審核後,交由管區的市議員召開公聽會,因為美國是民主社會,一切講求「民意」,所以鄰居們有發表意見的權力。一般來說,鄰居的意見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的。建堂委員會為求敦親睦鄰,除禱告外,也舉辦多場睦鄰會,只是來參加的鄰居極少。

為 神造祭壇是撒旦最不樂意的事,因此百般阻擾乃是必然。為了對付撒旦的挑戰,教會的廿四小時禱告網於1988年5月1日建成,弟兄姊妹們輪流不停、全天候的以禱告求 神保守,也以禱告敵擋撒旦的攻擊。第一次公聽會於稍後的五月中在Van Nuys的婦女俱樂部舉行。由管區市議員主持,鄰居們很踴躍的參加,但除了一位白人鄰居贊成外,其餘的鄰居全投反對票!撒旦開始阻撓。因我們的建堂計劃確實無可指摘,所以我們並沒有敗訴,只是由於鄰居的全力反對,導致九月底又開了第二次的公聽會。這次的公聽會在北嶺醫院(Northridge Hospital)二樓會議室舉行,由一個四人小組的委員會主持,鄰居仍然像第一次公聽會般全力反對。第三次公聽會於1989年5月9日在洛杉磯市議會舉行,所有的市議員均出席這次的公聽會。鄰居方面更是大張旗鼓,不但人數增多,而且有組織,各種反對海報也出籠了。

這的確是一場爭戰!教會方面已預知這次是場「硬戰」,對我們的壓力也相當大。所以除了更加緊禱告外,也動員能參加公聽會的弟兄姊妹們儘量出席。因為開會的時間是正常的上班時間,所以事實上有許多弟兄姊妹是向工作單位請假參加的,那天正好許牧師的雙親也在此地,他們二老也參加公聽會。大家的意見都發表後,市議員們於5月17日最後表決,結果竟是全票通過!因為我們這建堂計劃是他們看過,在「多福之地」上提出的最好的計劃!為了安撫鄰居們市議會雖然批准建堂許可,但附加了許多限制條款,如使用時間的限制以及不能辦中文學校等等。感謝主,將撒旦從鄰居們心中除去。鄰居們終於偃旗息鼓,不再「抗爭」了。必需一提的是當時的華裔市議員胡紹基在三次的公聽會中都幫助我們,也影響其他的市議員們,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相當大。

建堂之路 — $$$

買地過後兩年半,領到市政府頒發的建堂許可,我們可以開始進行建堂的計劃!感謝主, 神都有預備,買地欠的廿七萬元不到三年就還清了。

雖然建堂需要的費用遠多於地價, 神也早有預備。原來洛杉磯的房地產從1988年開始暴漲,到了1990年漲到最高峰。我們在1986年底花了總價四十一萬五千元買的「多福之地」,到了1990年時價最高時,竟達一百八十萬元之多!於是憑著這貴重的「多福之地」抵押,銀行答應借給我們一百三十五萬元的建築貸款。談到貸款,事實上教會是最不容易借到貸款的。因為教會不是「生產單位」,不會「賺錢」。而且銀行「在商言商」,萬一教會還不起貸款,銀行要像一般貸款那般將教堂(抵押品)「收回拍賣」,不但傷感情而且絕對有「犯罪感」,所以不輕言貸款。經辦我們建築貸款的這家銀行經理也是位基督徒,因為這位弟兄的幫忙,不但貸款順利通過而且是以較低的利率借給我們。過後不久這位弟兄就離開這家銀行。

如同聖經裡許許多多的事一在適當的時候就有適當的人提供給我們必要的協助。這位經理弟兄是如此,胡紹基市議員是如此,還有許多關鍵人物也是如此。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 神所安排、預備的呢?回想我們一生的經歷不也正是如此嗎?怎能不令人敬畏呢!萬事俱備,1991年9月1日新堂破土。下午兩點半在「多福之地」舉行感恩禮拜。

建堂第一期工程的實際過程是超乎想像之外的順利,經過短短十一個月的施工期,教堂的部份就已完成。1992年8月2日我們開始遷入新堂敬拜。這天的我們邀請特別講員易啟年牧師傳講信息:「快樂敬拜」。一直到週邊工程如路燈、人行道和下水道等全部完成市政府的驗收,其間還經過1994年驚心動魄的北嶺大地震,到1994年6月3日才收到正式使用執照,為第一期工程正式劃下句點。1994年10月15日下午二時,教會舉行獻堂感恩禮拜,榮耀歸主名。

bottom of page